close

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熱銷產品我要購買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熱銷產品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熱銷產品➦詳細推薦介紹●免運☆宅配到府恨荷你看這個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熱銷產品。爆殺的啦!給恨荷看也說這真的特價蠻合理的。我發現雅虎奇摩購物要比7Net購物且金石堂書店更有競爭力。超多的鄉民很都說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熱銷產品爆讚的!(# ̄▽ ̄#) 幼絲說用yahoo雅虎找PChome線上購物、露天拍賣找尋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社會人文會有更詳細資訊。這個機會真的很難得,希望跟我一樣秒殺最後超值活動!

現今線上購物市場很激烈,雅虎購物、燦坤購物、24H購物都是我比較常去逛的網購,常常有特價商品。我從介紹文大概瞭解到這是作者:馬歇爾.羅比森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14-12-02。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社會人文商品。

➠官方介紹檢視更進一步推薦介紹資料。我就去yahoo雅虎搜尋、goHappy購物找很多的信息!上次看到的售價為 253,網路售價隨時會修改,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即時報價唷!

◆德國生態、物種文學大作,令人聯想到經典《寂靜的春天》。
◆德國亞馬遜書店四顆半星高度評價
◆文學、歷史、人類學、生態學、動物學、語言學、環境學……等的完美融合。作者旁徵博引,以充滿想像力而優美的詞句,帶我們從前所未有的全觀角度,探討物種多樣性的衰減在過去、現在、未來是如何影響著我們及整個世界。

大自然是我們的導師 是一切的起源
我們是生命共同體
但或許未來有一天 我們不再能從自然中尋求解答

◎如果物種、思維和想像變得越來越單一,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作者邀請讀者一同踏上充滿冒險、奇幻與發現的旅程。他開啟讀者的感官,帶領我們看見野生世界之美、聽見豐富細微的聲響。也告訴我們,為什麼生物多樣性如此重要。作者描述過去自然界物種和平共處的美好時光,同時也點出現今動物的棲息地受限,有些甚至早已絕種的危機。許多動物因人為的干預而絕跡,有些動物發揮高度的適應力,而得以在世界各地存活,甚至比以往來得更加壯大,但隨著基因被改變,牠們變得無法「獨立」生存。

種種現象不僅代表自然界多樣性的降低,隨著顏色、香氣和聲音的消失,人類數千年來所累積的智性及文化寶藏都將隨之衰減。大自然是我們的導師,是一切的起源,我們是生命共同體,但或許未來有一天,我們不再能從自然中尋求解答。

作者一方面以散文隨筆的方式,詳細描述他曾到過的、居住過的地方,這些地方多半只是「綠色山谷」、「公牛之丘」之類的名字,在本書結尾時作者也揭曉謎題,比方說「雨之國度」就是英國,第一章提到的「綠色山谷」在德國的黑森林等。另一方面,雖然書中穿插豐富的動物傳說和寓言,作者在提到生物史或地球變遷史時,解說卻仍極為詳實。提到的物種幾乎都以拉丁學名表示,舉例時對於當地的自然景觀、方言、人種等也有相當精確的著墨。

本書一開始便出現作者以語言學對比自然界的譬喻,而後提到壁畫與人類起源,在中後段時將自然界的資產和人類整體的文化資產相比,直指物種的多樣性與人類文明的繁茂有關。對現代化開發、濫墾及人類剝奪其他生物生存權的批評,時而猛烈、時而反諷、時而無奈,也成為貫穿本書的宗旨之一。















目錄

一、青蔥的山谷
森林紮根於過去,並指引未來的方向。它教導我們要小心、考慮週全,並且有遠見,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提出正確的問題。
二、逆著暴風向上
每個生物,不管是否已知,都保存了大量資訊、圖像和歷史。這些多樣性是我們知識世界的起源。
三、霧中的長毛象
一種動物在不知不覺中絕種,或者我們僅只知道牠來自遠古時代,如同星星死亡所發出的光芒一樣,我們失去的不只是詞彙,還有認知的可能性。
四、烏龜之島
島嶼是世界的縮影,大自然透過加倍放大及更高的解析度描繪簡單的圖像。它們敘述著生命的奧秘。
五、在蒼翠的街道上
人為因素導致植物世界的全球化,世界各地的草都長得一樣,冒險家不再有機會遇見新品種。
六、綠色的羽翼
全球性的蜜蜂實驗對本土的昆蟲和鳥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並且點出原生和外來物種之間岌岌可危的平衡。
七、被迫出海和遣返
動物被迫跨洲遷徙是一段黑暗且充滿寂靜死亡的歷史,剩下的僅只是被啃咬、摧毀過的單一景象。
八、羽毛精美的世界公民
原鴿的美麗就像是灰色交響曲配上彩虹的顏色,隨著許多其他鴿種相繼滅亡,原鴿開始成為世界公民。
九、在航海和海鳥之間
跟隨大自然的徵兆,太平洋的水手不斷發現新島嶼,而如果沒有動物的指引,導航便不可能完成。
十、沙漠中的漫行者
人類失去了指引方向的動物以及牠們極強的方向感。被輾過的豪豬或者蟾蜍是違反自然交通規則的明顯跡象。
十一、生命的分界型態
人類語言的靈感來自大自然。隨著物種的消逝,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也隨之消失,我們的表達方式將變得更加貧乏。
十二、鐵道旁的幽靈聲
加州曾經擁有豐富的生物及文化,現在卻完全地被「全球化」了。新的多樣性取代了原先的獨特性。
十三、洪堡的軼事或瀑布上的懸崖
回憶失落的美好讓我們長時間抱持希望和期待,由此出發,我們嘗試回復失落的、被摧毀的一切,因為自然總是能帶來驚喜。
後記
註釋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綠野山谷

  由於時有烏鴉在窗前聲聲呼喚,我便一向早起。初曉之際,烏鴉穿梭在我的山谷之中─這個綠山環繞的山谷,像是拓印在原岩上的手印;而被手指撥開而散落的邊谷,像是延伸至山裡的五個指縫;夏日的谷底鋪滿了小麥與玉蜀黍,像是雙手盛滿各式各樣穀類;谷坡與山頂滿是芳香的雲杉和黃杉,茂密的森林有如身披毛皮大衣的壯碩野獸,隨著呼吸的氣息,緩緩起伏。有時候山谷裡雷聲迴盪,像山的肚子在翻騰;雨後散發著蒸氣的山丘,有如淋濕的牲畜等候著放牧吃草。在一個地方住得越久,越能感覺這個地方是有生命的,是人類居住且與之共生的,而山就像是巨大的動物:在薄霧濛濛的早晨,其中一座山看起來像一頭藍色大象。即使是被馴養的寵物,都還藏有一些野蠻的個性。

  就算人類自以為摸清了動物的所有心情、情緒和不同聲調的意義,仍舊能夠發現牠們野性的痕跡。

  在綠野山谷的草坡上有各種野生動植物:蘭花、羊肚菌、金蟾蜍和蟻獅,偶爾也有銀灰色的蒼鷺筆直而嚴肅地佇立著─那樣的警覺!─驀然如劍客般朝向草地深處俯衝。有時也會捕捉到早晨山谷中少見的身影,一位陽光國度的王子:隼,牠也像輕航機或戰鬥機,在空中或停、或搖擺,或突然往麥田和玉米田中的某個物體直衝而下。有時在堤坡上的樹根與腐植土之間,出現以雲杉樹枝搭建而成的螞蟻城堡和螞蟻都市。有時候也能在空心樹幹裡發現蜂巢,不斷發出肉眼幾乎無法看出的微微顫動,像是有生命力的電壓,而飛行的小生命就在裡面吐息。

  在為林業經濟而種植的麵包樹之間,還有其他古老的原生樹種,其存在遠早於人類所能考究,也因此它們一直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許多谷坡、峽谷、高山與鄉村都留有其名。這裡有「柳樹之谷」、「梣樹之谷」,兩個谷地的入口則是「樺樹村」。還有「櫸木之谷」、「橡樹丘」或是「歐洲山松之道」和林登山腳下的「紅豆杉之谷」,而紅豆杉數量不多,因為人類在古早前就幾乎鏟除了這有紅色果實且具毒性的植物。

  每一個地名都對應著一份對過去生活的回憶。有些時候,這些地名所指的樹,歷經幾世紀的轉變和磨損,幾乎已不再為人所知,就像曾經屹立於谷地中央的凱爾特人的堡壘城牆,名聞遐邇了幾千年,如今卻破敗不堪地掩藏在雜草、小麥和玉蜀黍之下,幾乎不為世人所見。直到今日,仍有幾個村子保留這種內涵失傳的名字─「公牛之丘」,它也許原本是指原始森林中的野牛,或具有原始野性的森林公牛,或森林中野性十足的原始野牛;現在野牛已經被四處放牧吃草的溫馴乳牛所取代,而且乳牛在幼年時,犄角就被燒除以消滅野性。

  其他的野生動物也曾在綠色谷地中的地名學中留下痕跡。有座山叫作「馬山」,因為從前的人會在山裡聽見野馬的蹄聲嗎?還有「熊之谷」、「狼之谷地」和「禿鷹山」,這些地名都讓人想起消失許久的野生動物。「櫸木之谷」裡有座紅隼岩,「白登谷」谷口的紅隼之丘,是從前矗立在山丘上的一座要塞,現在和「公牛之丘」的堡壘一樣幾乎已被剷平,儘管如此,紅隼還在這裡。紅隼,又被稱為「雨中馬達」,牠喜愛在教堂裡築巢,幼鳥會隨著神父的歌聲吱吱伴唱。難得一見、愛冒險的候鳥遊隼,長成成鳥後會遷徙到南方來,可能因為南方生活較安逸舒適,如今遊隼也會棲息於此。我很自豪自己發現了一個大秘密─一對遊隼皇室夫妻在深淵裡築巢,是山谷中唯一的一對。

  牠們不是唯一一種飛越天空遷徙到我們谷地的候鳥。高山雨燕會出其不意地從南方的熱帶非洲飛來,視這裡為遷徙路徑北返的終點,當牠們飛來的同時也象徵著夏季的到來。而牠們的小跟班─普通樓燕─也在我家的屋頂下築巢。這些昆蟲獵人有如插翅的箭頭,從空中呼嘯而過,在白晝述說著警世寓言,用尖銳的口哨聲傳述尼羅河與尚比西河的軼聞。

  十一月,當冬天的羊群,隨著牧羊人手中的羊毛絮飄過谷地的時候,禿鼻鴉會成群結隊地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來,在冰寒的天空上,用粗礫嘶啞的聲音宣示牠在谷地的領空權。當十二月小羊誕生時,叫聲如刮玻璃聲般刺耳的太平鳥,偶爾會從遙遠的北方來探訪,牠們用樺木樹枝所築的巢穴,總讓我想起聖誕樹上的玻璃小鳥裝飾,牠們也將北極的秋色,藏在羽毛中帶進山谷來給我。

  山谷裡還有非常多的訊息等著我們去發現。候鳥的叫聲就像山谷裡的舊地名,它是神祕的過去、原始的時代,以及那滿是熊、狼、禿鷹和毒樹的秘密時代的迴響;候鳥也帶來了遙遠的聲音和山谷來世的訊息。還有許多來自遠方世界的信使,訴說著無聲的故事。來自火地群島、世界盡頭的南山毛櫸(Nothofagus),在我的谷地裡享受著既特別又富異國風情的生活,它們同時也激起了人類強烈的好奇心。還有學校操場或公園裡的美西側柏,它有長成一株綠色巨人的潛力,鱗狀的葉子蘊藏著鳳梨和蘋果的香味。

  林務員曾經試著在紅隼之丘與鹿之谷附近種植巨冷杉,它來自西北太平洋。櫸木之谷中優雅的日本落葉松,在好幾世代以前由一位日本教授引進鄰村。這些樹木敘述著山谷來世的冒險故事,因為有人在陌生、尚未被探究的森林裡發現了它,並且飄洋過海將它帶來這裡。

在灰暗中發呆

  在我童年時所閱讀的藍色封皮童話故事集中,就出現這些故事或是類似的故事情節:主角在探險中遇到阻撓,整個世界卻無動於衷、灰暗無情,最後是野生動物救了人類。

  動物驚人的能力並非人所賦予,卻出現在每一個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童話故事中。螞蟻、蜜蜂和小鳥,化身為訊息傳遞者或是意外中的救難者或幫手,成功達成超人般的艱難任務,這樣的內容不僅出現在《格林童話》,在其他文化、作者的故事中也可發現蹤影。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的故事或尼加拉瓜的童話中,都可以看到「救人的螞蟻」。《安徒生童話》裡的「猶太人國王」曾說過:「向螞蟻學習智慧」。民族學家里歐.弗羅貝紐斯(Leo Frobenius)曾提及,北非卡拜爾童話中形容:「螞蟻和我們一樣,以同樣的方式被創造出來。」因此,牠們能作為我們的典型與模範。若是把牠們的能力形容成魔術,那麼,比起傳說與童話世界中虛幻無形的鬼魅妖魔,我們更認識螞蟻的能力。生物與我們共享世界,遵從同樣的自然法則。將一種生物在童話中擬人化為蜂蜜公主,讓她在反手之間將袖子裡的珍珠灑落一地,這樣的故事情節顯得呆板無趣。然而,五千隻螞蟻在有系統的領導下,於森林地面上尋找珍珠,以及鴨子用嘴巴叼出從湖水深處尋獲的物品,抑或昆蟲停留在小女孩嘴唇上的畫面,就顯得自然生動多了。

  動物與人類都曾經在共同居住的世界中,經歷生活中的挑戰並設法解決其中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問題。一直以來,螞蟻的「群聚能力」讓科學家相當著迷─不僅是昆蟲學家,也包括數學家與電腦工程師。我們可以觀察到螞蟻在覓食初期是隨機移動,並且沿途留下費洛蒙,而晚些出發的螞蟻則會選擇費洛蒙濃度高的路徑前往覓食處(費洛蒙濃度較高,表示螞蟻往返覓食處與巢穴的速度較快,也就是路徑較短),最後使得每隻螞蟻都走最短的路線。這是因為要省力嗎?我們可以就此認定群聚能力可以產生高效率嗎?而每隻螞蟻都具有群聚能力嗎?

  昆蟲世界中,每一個個體都有自然凝聚為團體的神奇能力。蜜蜂的感官能力不僅超越我們,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就連演化歷程與我們相似的脊椎動物,也頻頻帶給我們驚奇。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鳥類的認知能力、方向感與其生態、社會知識的了解尚不完整,神經科學家會秉持如同我們持續研究未知領域的精神,持續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可以理解動物所展現的童話般的能力,因為這在自然法則中是可能的。如果我們試著去了解牠們是如何擁有這些能力,那麼我們也可以在可能的範圍內試著效法,就像我們可以用人類的聲音和語言的音素,模仿動物的叫聲,縱使這些行為看似有些笨拙。

  以大自然的構造作為範本與模型,運用在人類所製作的機件中,這是工程學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例如,樹的分支構造教導人類如何將承載力最合適地分散到物體的各個組成零件。畢竟樹和建築物一樣,必須承受著同一個星球上同樣的物理性力量、接受同樣的外在條件、找到同樣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非洲某處

  非洲有一個傳說故事,描述尋找路途的人類與指引方向的動物。這則故事流傳於尚比亞的東加族、肯亞的波讓族、剛果的姆布蒂族、安哥拉的盧瓦勒族、南非的班圖族,以及故事中主角會出現的所有地方,描述的是一種聰敏的小型鳥類─黑喉嚮蜜鴷,牠具有和最危險或最令人擔心的幫凶一起共事的本領。這種鳥味覺相當敏銳,而且是珍饈美饌專家,喜愛蜂蠟。十六世紀時,非洲東部的葡萄牙傳教士觀察到小鳥如何入侵他們的教堂,以及如何急切地啃啄教堂裡的蠟燭。神父用棍棒驅趕這些不敬畏上帝的喧嘩者,把虐待蠟燭的小鳥們趕出聖殿,並且將所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以警示後人。對黑喉嚮蜜鴷來說,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像蜂蠟一樣好吃。

  不能偷竊,那又該從何處取得蜂蠟?鳥類有天生厚實的皮膚,也許可以用鳥喙和爪子覓食,但是如果可以讓別人來做,為什麼要自己去啄蜂巢、被蜜蜂叮呢?再者,小鳥無法接近許多岩石深縫和窄小樹洞中的蜂巢。牠需要既強壯又尖銳的爪子和牙齒,以及有修長手指的同夥一起行竊。牠在鼬科猛獸的家族派系中,找到了其中一個夥伴。「開普敦地區的蜂蜜嗜食者」,又被稱為「蜜獾」,恰如其名,除了蜂蜜沒有其他東西是牠更渴望得到的。牠是製造麻煩榜上的第一名。根據報導,當牠進攻蜂巢時,會先噴射肛腺的分泌物,味道臭到讓蜜蜂停止呼吸、失去攻擊能力。在蜜蜂從昏迷中甦醒之前,蜜獾有足夠的時間掠奪蜂巢,拖走蜂蠟巢室,狼吞虎嚥地享用裡面的蜂蜜。等臭味散開時,蜜獾早已享用完畢,消失在臭氣中。留在巢室的蜂蠟對蜜獾來說是廚餘,卻是黑喉嚮蜜鴷的饗宴。蜜獾能夠用臭彈使蜜蜂昏迷,找到大蜂蜂蜜,這對黑喉嚮蜜鴷來說非常重要,因此牠的任務是告知小偷偷竊的地點。內行的黑喉嚮蜜鴷幾乎還沒看見蜜獾,就開始嘶聲尖叫、拍翅指引蜜獾,並且飛在前頭引導蜜獾前往下一個蜂群。

  然而,不只蜜獾有愛吃甜食的嘴。人類自古以來就喜歡吃甜食。除此之外,因為人類在非洲居住最久,和動物適應彼此的時間也最長。人類什麼時候是個威脅?什麼時候只不過是有點煩人?什麼時候也許有用處?數百萬年來,這些訊息都已經深植非洲動物的基因當中。早在我們遠祖的時代,人類就開始奪取非洲蜂群的寶藏,也沒忘記與在一旁發聲警惕的小鳥共同合作。如果蜜獾一直被關在籠子裡不能出來,這些積極的小鳥就會和這個屬於靈長類、極度渴望蜂蜜的共犯合作。自從第一個歐洲人在非洲沙漠進行研究,他們就聽到了許多有關人、動物和幽靈世界的故事。來自葡萄牙的神父將他們的經歷記載下來,歐洲編年史中因此出現了有關黑喉嚮蜜鴷的摘要。根據記載指出,牠發出尖叫聲,振翅作響,以吸引人類的注意力。對於牠們來說,看到人類等同於「午餐」的出現,或者至少有機會用尖叫聲讓人類「簽下合約」,甘願攬下竊取蜂巢的危險,留下蜂蠟作為小鳥的報酬。

  尚比亞的東加族、肯亞的波讓族、剛果的姆布蒂族、安哥拉的盧瓦勒族,以及其他有人類、蜜蜂和喜歡蜜蜂的鳥類的地方流傳著這些故事。在非洲傳說、童話、歌謠中,黑喉嚮蜜鴷被訴說、被詠唱、被拿來跳舞。幾世紀以來,到非洲旅行的人都有個疑問,例如美國探險家歐莎.強森(Osa Johnson)說:「以前我非常懷疑這個傳說,我確定這些年輕人一定又是在和開我玩笑。」直到有一隻灰色小鳥,一邊發出尖叫,一邊振翅作響,吸引別人的注意。「小鳥不斷地飛翔、發出尖銳的叫聲,在樹枝上等我們追上牠,然後又再度起飛。我不帶期望地將整件事情記錄下來。突然,其中一個年輕人大叫說他發現了蜂蜜。接著,他就帶領著我們到一棵滿是野生蜂群的樹前。」一直有許多來自非洲的報告證實這種「嚮導鳥」的行為,「嚮導鳥」是瑞士記者漢斯.羅恩貝格在他的非洲遊記中所使用的名稱。此外,科學家也不懷疑黑喉嚮蜜鴷故事的真實性。「我自己也曾經被黑喉嚮蜜鴷帶路過很多次。」一名在非洲追蹤鳥類多年的鳥類學家向我如此保證。這種鳥類行為,以及人與動物之間的共生行為,在過去幾十年的科學研究中也不斷地被印證。例如五○年代加州鳥類學家赫曼.費里德曼(Hermann Friedmann)在一篇專題論文中,為當時有關黑喉嚮蜜鴷的資訊做了總結。

  還有一位名叫賀賽恩.亞當(Hussein Adan)的鳥類學家,他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引起了更多的關注。一九八七年他在公牛淺灘之市攻讀博士,他來自非洲,屬於肯亞北部的波讓族,並且研究黑喉嚮蜜鴷。他的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並且吸引了全球報刊注意這種來自非洲的鳥。《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標題是〈鳥類帶人類找蜂蜜〉,《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帶領人類尋找蜂蜜的鳥類傳說,已經獲得證實。」

動物如何教我們說話

  詞彙是一切的起源。亞當賜予生物詞彙和名字時,也就開始了所有的一切。那些他捕捉到的、害怕的、躲避的,那些讓他又尊敬又驚訝地去觀察、注視、觸摸、偷聽的事物詞彙,是一切的起源。人類藉由名字和手勢指稱生氣蓬勃的大自然。除了伊甸園裡的生物,還有什麼能夠激起我們描述的慾望呢?是天空中的小鳥、大海裡的魚群,大地上的家畜和所有爬蟲。和大自然斷絕關係將使我們變得貧乏無味。

  詞彙是一切的起源。創造物最初的名稱無非是源自於大自然的聲響、水聲和風聲,其他生物的名字亦是源自於它們自己的聲音。有一種動物不需要字典也能猜到牠是什麼,牠在希伯來文裡的名字叫Tselatzal,阿拉伯文裡叫牠Sarsur,而德文也是借用牠的叫聲取名Grille,牠就是蟋蟀。聖經裡所有的蛇名都是模仿爬行動物的嘶嘶聲和呼嚕聲。今日許多語言中,牛、牛羚、杜鵑鳥、雕鴞和不計其數的動物名字都是利用擬聲命名的,而且名字背後仍然隱藏著聲音的影子,聽起來像是大自然的回音。有時候我們只能聽到回音,因為原有的聲音已經沉寂了。南非的斑驢在科伊科伊語中的名稱是借用牠的叫聲,然而名字和斑驢叫聲有多相像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斑驢已經滅絕、被「禁聲」了,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發音,因為這個語言也消失了。詩人莎拉.琳賽(Sarah Lindsay)在她的詩作《斑驢輓歌》(Elegy for the Quagga)問道:誰還需要聽到斑驢的聲音?或者觀察斑驢如何一動也不動地和蒼蠅對抗?觀察牠的脖子如何轉動,栗色條紋轉了個彎,直到深色的屁股,以及純白的雙腿……。

  一位英國鳥類學家記載:兼嘴垂耳鴉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是在森林裡呼喊「Who are you」(你是誰),他還嘗試將鳥叫聲用音符記錄下來。後來大概還有幾個毛利人知道如何精準地模仿它的叫聲,使兼嘴垂耳鴉感到困惑而好奇地飛來─然後就被獵殺了。毛利人用這種模擬的叫聲稱呼兼嘴垂耳鴉,這個稱呼和牠的叫聲很相像,叫作「Huia」,這一個牠自己教會人類說的名稱,留存在人類的語言中,同時也是牠唯一保存下來的叫聲。我曾經看過死後被拔毛染色,然後陳列於柏林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兼嘴垂耳鴉,並且試圖想像牠的叫聲。然而,空氣中一片死寂,就像十九世紀的一些作家所猜測的,也許人類語言事實上是模仿自大自然聲音。也許語言這種「生物」為了能夠自己發展,會向其他有機體借元素使用?否則的話,我們又該以什麼樣本學習發聲呢?人類的聲音與大自然發現的東西之間又該如何產生相關性呢?

  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名字不僅只是我們對它最初的稱呼,它們最初的名字是它們最原始的聲音,也是人類語言的根源。第一個詞彙、第一個發音都是動物教會我們的。也許就像模仿熊在岩石上留下抓痕,我們也想用聲音的形式來稱呼一種生物,模仿其他生物的聲音。就像是大自然的每一幅景象都有一個摹本,所有故事都是抄襲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

  瀕臨滅絕的語言和瀕臨絕種的動、植物常常在同一個地理區域發生,這絕對不是意外。許多地區過去有很多樣的物種,這些區域大部分也都是島嶼,例如烏龜島西邊的背部邊緣,一個今日金光閃閃,而且不會再變綠的丘陵,充滿外來草種的地區,叫做加州。沒有人知道這個名字從何而來,這是一片已經徹底改變的土地。這裡原本是棕色小鳥和金橘色罌粟花的故鄉,從前我曾在當地火車沿線的一個城市中,住在一間美洲杉搭建的房子。我在加州北部遊蕩,從中央谷地通過海岸山脈、從聖華金河和沙加緬河通過底特律的鹽沼澤和蘆葦島,直通到舊金山和太平洋海灣,這是一場穿越滅絕物種古老棲息地,以及逐漸無聲的語言棲息地的漫遊之旅。這趟旅行就像是在森林裡漫遊,穿越充滿鬼魅聲的大地。


資料來源:MOMO購物中心 - 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nold 的頭像
    Arnold

    宗教文藝,開運配飾,雨揚老師,樂器介紹宗教文藝,開運配飾,雨揚老師,樂器比較

    Arno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